国际清算银行发布了一份新的公告,评估稳定币市场的发展及其对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和市场完整性相关的风险。报告呼吁制定针对稳定币特点的监管方法,因为当前的金融监管原则在应用于这些新兴工具时存在不足。
稳定币旨在相对于参考资产(通常是美元)保持稳定的价值,并主要由法定货币计价的资产(如短期国债)支持。BIS指出,尽管市场在规模和发行者数量上迅速增长,但它仍然高度集中。大约90%的市场资本化由两个发行者主导,几乎所有活跃的稳定币都是美元计价的。
尽管稳定币被设计用于价格稳定,但它们表现出波动性,并且经常偏离其挂钩。尽管法定货币支持的稳定币在该领域内是最不波动的,但在平静的市场条件下,它们经常交易低于面值。一些稳定币的价值经历了重大波动,对其作为交换媒介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跨境风险及货币政策影响
公告强调了稳定币与传统金融系统之间日益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通过存款直接暴露于银行以及储备资产的高度集中于短期美国政府证券。目前,最大的两个稳定币代表了与大型主权投资者和货币市场基金相当的国库券购买者规模。
这种暴露可能会影响利率,尤其是在市场压力期间。BIS研究估计,35亿美元的稳定币流入可能会使国库券收益率降低2.5到5个基点,而流出则在相反方向上产生更强的影响。储备资产的快速清算可能导致贱卖和回购市场中断,而一些稳定币发行者也在回购市场上运作以产生回报。
此外,美元为基础的稳定币的国际使用量正在增加。两种最大的稳定币的跨境转账交易量每个季度已经超过了4000亿美元。在面临通货膨胀或汇率波动的国家,稳定币的采用率往往会上升。这一趋势可能会损害这些司法管辖区的货币主权,并降低资本管制或外汇监管的有效性。
BIS指出,与传统金融系统不同,基于公共区块链的工具带来了独特的执行挑战。稳定币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类似证券的数字工具,这给反洗钱和反恐融资规则的实施带来了困难。虽然公共当局可以要求冻结可疑余额,但对假名钱包的大规模冻结将超出现有能力。
政策和监管考量
面对这些挑战,BIS认为“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是不够的。稳定币的特性需要量身定制的监管,这种监管既要反映其风险,也要利用基于区块链的工具的可追溯性和可编程性。
新的监管框架应明确哪些实体可以发行稳定币,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和有哪些保障措施。虽然稳定币经常被与货币市场基金或银行存款进行比较,但它们在没有存款保险和标准审慎监督的情况下运作。根据BIS的说法,缺乏监管保障使得需要比传统金融系统更严格的框架。
决策者也被鼓励开发方法,以防止稳定币削弱货币政策。正在讨论的一个途径是开发代币化的政府货币市场基金,这可以提供与稳定币相似的优势——数字结算、全额可转换性——但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内置的保障措施。
监管机构特别关注基于代币工具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当稳定币持有国库券时,它们不仅影响收益率曲线,还影响流动性动态。此外,稳定币生态系统通常会模糊零售和批发融资之间的界限,将受保险的消费者存款汇集起来,并在资本市场上重新部署为不受保险的负债。
BIS报告指出,70%的受访司法管辖区已经拥有或正在制定稳定币监管框架。许多这些监管框架关注资产挂钩、财务披露、市场稳定性、投资者保护和防止非法活动。然而,公告认为,更广泛的国际协调将是关闭执法漏洞所必需的。
作者强调,量身定制的监管措施并不意味着监管标准的降低。相反,为了弥补结构性后盾的缺失,监管可能需要更加严格。然而,为了防止传统和数字金融工具之间出现意外的失衡,中立技术的原则应保持不变。
BIS认为,如果稳定币要在金融系统中长期发挥作用,必须基于功能进行监管,拥有可信的储备,并与保障机制相结合,以确保在跨境情况下保持货币和金融稳定。